一、乘用车市场的基本状况
回顾近几年乘用车市场的发展轨迹,1998—2001年乘用车总体规模不大,库存积压严重,市场启而不动。从2002年开始,乘用车实现了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乘用车的需求量仍未完全释放,同时居民收入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造成了需求的多层次性,乘用车的销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进入2004年,在基数激增、价格持续下跌、进口车关税即将降低以及国家对经济采取降温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下,乘用车市场进入调整时期,主要表现为产销量增幅下降,许多企业开始进行调整。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乘用车的增长,其中轿车和MPV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MPV多功能和大空间等优势正侵蚀轻客的部分市场;受油价的影响,小排量、低油耗的经济型轿车成为“一枝独秀”;SUV产品特别是低端产品对油价很敏感,但高端市场需求仍很旺盛;交叉型车进入了成熟期,延续稳定的发展趋势。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397万辆。
二、2006年乘用车市场预测
1.影响乘用车的因素
纵观200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态势,2006年有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影响了乘用车的发展:
(1)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对乘用车的发展起支撑作用。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乘用车仍将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现升级的热点商品。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政策因素包括燃油税政策和汽车产业相关配套的一些产业政策的颁布将会对消费需求产生极大影响。从长期看,燃油税政策是贯彻国家节能战略的重要途径,对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不可替代,尽而也是抑制汽车消费排量大型化倾向的最有效手段。
(3)期待信贷再开放以刺激消费增长。随着私人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消费群体向普通家庭的扩散,汽车消费对信贷的依赖度将显著提高。如果信贷政策重新松动,中期内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会相当显著。从长远看,积极推动汽车消费信贷仍将是政府长期的政策取向。
(4)油价继续上涨对乘用车消费负面影响将逐步显著。目前仍集中在高收入群体,以高收入群体为主的消费群体结构对油价变动的敏感性较低。从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角度看,随着高收入群体汽车保有量的逐步饱和.中高收入者将逐步成为汽车消费主流群体,对油价变动的敏感性将逐步提高。
(5)消费环境恶化和使用成本增加抑制了部分消费。随着大中城市乘用车的增加,堵车和停车难现象日益突出,使乘用车尤其是轿车相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代步工具的比较优势下降。此外,从购买和使用成本来看.车贷险的淡出、车损险价格的提高、燃油价格的上涨、相对较重的汽车消费税费等因素,都制约着乘用车需求的快速增长。
2.2005年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的变化
从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车型统计发生了变化,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1)乘用车分为基本型乘用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
(2)基本型乘用车的概念基本等同于旧标准中的轿车,但在统计范围上又不完全同于轿车,区别主要在2006年将旧标准轿车中的部分非轿车品种如GL8、奥德赛、切诺基排除在基本型乘用车外,而原属于轻型客车中的“准轿车”列入了基本乘用车统计。
(3)MPV在旧标准中部分列入轿车统计,部分列入了轻型客车统计。
(4)SUV主要有北京吉普切诺基、长城赛弗、郑州日产帕拉丁等。在旧标准中除了部分切诺基列入轿车中外.其他均列入轻型客车中。
(5)交叉型乘用车是指不能列入基本型乘用车、MPV、SUV外的其他乘用车,该车型主要是指旧标准中的微型客车,今后推出的不属于上述三类车型的也列入交叉型乘用车。
3.预测模型的建立
结合上述对乘用车市场的影响因素,本文按照新的分类标准主要对乘用车的各细分车型需求进行预测。提出了几种预测模型,并通过组合预测得出了预测值。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对影响乘用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影响因素:汽车消费政策、乘用车价格、宏观经济、产品可供性、收入、支付方式、消费环境等,但只有宏观经济、收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符合本文的实证要求。本文将把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就其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影响乘用车市场的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进出口贸易总额、保费、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见表1:
表1 各影响因素的数值表
年度 | 国内生 产总值(亿元) |
固定资 产投资(亿元) |
进出口 贸易总额 (亿美元) |
城乡人民币 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亿元) |
保费 (亿元)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
1998 | 78345 |
28406 | 3239 |
53408 | 29153 |
1247 | 5425 |
…… |
1999 | 82067 |
29476 | 3606 |
59622 | 31135 |
1393 | 5854 |
…… |
2000 | 89468 |
32918 | 4743 |
64332 | 34153 |
1596 | 6280 |
…… |
2001 | 97315 |
37214 | 5098 |
73762 | 37595 |
2109 | 6280 |
…… |
2002 | 105172 |
43500 | 6208 |
86911 | 40911 |
3054 | 7703 |
…… |
2003 | 117252 |
55567 | 8510 |
110695 | 45842 |
3880 | 8472 |
…… |
2004 | 136515 |
70073 | 11548 |
141051 | 53950 |
4318 | 9422 |
…… |
2005(预测) | 144633 |
81375 | 13992 |
144333 | 55077 |
4932 | 10192 |
…… |
本文以基本型乘用车(即轿车)为例,利用逐步回归做分析,根据t统计量和F统计值的要求,通过对相关因素的筛选,R值、F值都达到了相关技术的要求,R2=0.990 F=300.66,数据拟合结果如下表2:
表2 1998~2006年基本型(即轿车)销量(辆)
年度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实际值 | 508284 |
570410 | 612737 |
721436 | 1126029 |
1971601 | 2326500 |
2787416 | |
预测值 | 474398 |
522702 | 678088 |
872027 | 1155802 |
1700554 | 2355413 |
2865631 | 3621657 |
(2)趋势外推模型
趋势外推模型对拥有长期一定趋势的时间数列进行预测。这类时间数列随时间呈现持续增加或减少的形态,这类时间数列是不稳定的。
该模型将时间作为自变量,销量作为因变量, —t期时间数列的趋势值;t—时间。
本文的预测以1998~2005年为取值区间,以基本型乘用车(即轿车)为例,并以2005年的销量为基点,用以上模型进行预测,R2=0.928 F=64.43,并得出下面的结果。如下表3:
表3 1998~2006年基本型车(即轿车)销量(辆)
年度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实际值 | 508284 |
570410 | 612737 |
721436 | 1126029 |
1971601 | 2326500 |
2787416 | |
预测值 | |
| 635974 |
1040569 | 1445165 |
1849761 | 2254357 |
2658953 | 3063548 |
同理,可以分别推出各细分车型的趋势推测模型。
(3)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预测一个现象的未来变化时,用该现象的过去行为来预测未来。即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做出预测。时间序列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趋势变化、周期变化、循环变动、随机变动,时间序列一般是以上几种变化形式的叠加或组合。通常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移动平均、指数平滑法和季节指数法等来预测。
本文针对1998~2005年基本型车(即轿车)销量的历史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根据时间序列诊断标准,利用Linear (Holt) Exponential Smoothing模型得到预测结果。。见下表4:
表4 1998~2006年基本型车(即轿车)销量(辆)
年度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实际值 | 508284 |
570410 | 612737 |
721436 | 1126029 |
1971601 | 2326500 |
2787416 | |
预测值 | 508231 |
589349 | 639315 |
664558 | 809794 |
1417459 | 2619140 |
2786701 | 3247783 |
同理。可以推出各细分车型的时间序列模型。
(4)组合预测
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本文对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组合预测,不同方法的权重为: 新的组合预测的结果为Y〞=W1′Y1′+W2′Y2+Λ+Wn′Yn。通过组合预测得到2006年乘用车的总销量为452(万辆),基本型车(即轿车)的销量为322(万辆),SUV的销量为21(万辆),MPV的销量为20(万辆),交叉型车(即微型客车)的销量为89(万辆),详细结果如表5:
表5 1998~2006年汽车市场销量预测值(辆)
年度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预测) |
乘用车 | 508284 |
570410 | 612737 |
721463 | 1126029 |
1971601 | 2326500 |
3971101 | 4523248 |
基本型车 | 508284 |
570410 | 612737 |
721463 | 1126029 |
1971601 | 2326500 |
2787416 | 3217767 |
SUV | 13000 |
21000 | 44000 |
50000 | 77000 |
151000 | 174000 |
196401 | 211478 |
MPV | |
4119 | 5033 |
14764 | 75958 |
143735 | 139019 |
155834 | 199671 |
交叉型车 | 234048 |
293052 | 409678 |
488550 | 631092 |
695434 | 742200 |
831450 | 894331 |
注明:数据来源于汽车工业协会,本文的预测基于2004年的统计口径
三、从预测结果看2006年乘用车市场
1.乘用车形势好于商用车
图1 乘用车销量和增长率
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5年之前汽车工业协会车型分类中,乘用车主要指轿车,从1998~2003年间,我国乘用车消费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乘用车销量不断增长。1998-2001年销量增幅不大,总体保持较低的一个增长率,库存积压严重,市场启而不动。2002年开始乘用车的销量开始稳固上升,成为了汽车市场最主要的需求增长点。2002年和2003年受国民经济、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费环境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等因素影响,乘用车开始超高速发展,到达增长周期的拐点。进入2004年,由于宏观调控对乘用车市场的滑坡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致使乘用车市场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进入盘整状态,挤出了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爆发式增长所产生的泡沫和水分。2005年乘用车开始反弹,需求再次回复到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MPV和SUV开始单独统计。微型客车列入乘用车市场,全年需求量达到397万辆。2006年我国汽车行业中乘用车市场将好于商用车,乘用车产量将达到450万至460万辆,但是增长率一般不会超过2005年。
2.各细分市场分析
(1)基本型车(即轿车)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图2 基本型车销量和增长率
从1998~2003年间,我国轿车消费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轿车销量不断增长,由1998年的50.82万辆到2003年的197.16万辆,增长146.33万辆。1998~2001年销量增幅不大,保持一个W的形状,处于徘徊状态,总体保持较低的一个增长率,库存积压严重,市场启而不动。2002年开始轿车的销量开始稳固上升,从2002年开始轿车销量的增长率大幅度增长,成为了汽车市场最主要的需求增长点。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良好,轿车销量达到112万辆,同比增长56%。2003年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费环境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对2003年轿车需求的超高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销量达到了197万辆,同比增长了75%,到达增长周期的拐点。进A2004年。由于宏观调控对轿车市场的滑坡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轿车价格长时间、频繁、无规则地下降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等原因,致使轿车市场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进入盘整状态,挤出了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爆发式增长所产生的泡沫和水分。2005年轿车市场由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期到2004年巨大回落后开始反弹。需求再次回复到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由于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油价不断上涨也使得汽车使用成本明显提高,轿车生产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危机,不断推出高性价比的新车型.特别是加强了小排量、低油耗以及综合使用成本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型轿车,使得经济型轿车品种“一枝独秀”,成为引领轿车市场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我国轿车销售278.74万辆,同比增长24.31%。同时,2005年下半年消化了大量的历史库存,进入2006年,中国轿车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增幅在15%左右,销量在320万辆左右。
(2)MPV呈现快速增长,市场发展潜力有所提升
图3 MPV销量和增长率
国产MPV的概念始于1999年年底,当时的上海通用为了缓解产能压力、丰富产品品种,推出了GL8。到2001年.别克GL8依然是国产MPV市场的“孤独一枝”,全年销售10530辆。2002年MPV项目成为一个高潮,总销量达到了75958辆,比上年翻了几倍。经历了几年的风雨,车型不断地涌现出采,2003年MPV市场异常活跃,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一方面,得益于汽车工业总体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MPV的消费观念正在日趋成熟。2004年,MPV市场增速有所下降,竞争逐渐开始,但相对于轿车市场,MPV对于厂家来说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进入2005年,MPV生产企业不仅加大了营销投入,敏锐地发掘并把握住了市场发展良机,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自身的多样化功能,而且也进一步加强了品牌宣传力度,使得消费者对于这一品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价格不断下降对于刺激市场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MPV在2005年出现了难得的快速发展,销量达到15.58万辆。2006年,由于此前轿车市场的迅速增长,MPV所具有的舒适性、宽敞性和多用途性似乎更符合家庭消费者的购车诉求,使得部分富足的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MPV,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也为MPV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空间和发展方向,预计2006年MPV的销量将达到20万辆。
(3)SUV市场竞争激烈
图4 SUV销量和增长率
从2001年开始,随着整个汽车市场的活跃,SUV也在沉寂了20年后突然发力,迅猛增长,2002年增幅达到了50%左右,创历史新高。2003年是继2002年市场“井喷”后的又一个高速年,这种情况下,SUV市场的表现更让人关注,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角,SUV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抢尽了车市的风头,由此也诞生了“中国SUV元年”的雅号。SUV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的横空出世,一系列数据也显示着SUV风头正劲,创历史新高。2004年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伴随着轿车市场增速的放缓以及2004年油价的持续攀升,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些SUV产品的优势逐渐丧失。而油耗、可靠性等不足日益突显。2005年受经济增长速度降温、物价上涨、汽车消费信贷收缩、国际油价上涨等诸多方面,SUV增幅放缓的趋势仍在持续,呈现平稳和理性的发展趋势。2006年油价上涨和加征燃油税的双重作用仍然是SUV市场竞争新的焦点,消费者对油耗的问题越来越在意,因此SUV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销量大约在2l万辆.
(4)交叉型车
图5 交叉型车销量和增长率
2001年之前,交叉型车一直“火红”。交叉型车的辉煌得益于产品不断换代更新、价格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适应中国国情需求。从2002年开始,交叉型车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交叉型车市场需求增速开始减缓。与2003年相比增幅变化不大。在2004年汽车工业整体下降的大环境下,交叉型车能够保持稳定的持续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县、乡镇企业及农村民营企业对交叉型车的较大需求。2005年油价上涨、一些中小城市以及地级市、县、乡镇经济的稳步增长等,交叉型车进入了成熟期,延续稳定的发展趋势,销量突破了80万辆。2006年继续保持适度的增长,销量在90万辆左右。
四、乘用车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自主开发的关键,与国外相比,我国汽车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品种、性能、质量、价格等各方面差距导致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足,必然使得生产企业效益不佳,继而又抑制了汽车企业通过研发提高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走进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
2.柴油乘用车成为了必然趋势
在我国当前能源、环保、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条件下.适当发展现代柴油乘用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方面,中国就像欧洲一样也是一个缺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也提上了日程。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油耗有很大的关联,而柴油机的油耗平均要比汽油机省30%以上,故在节能、环保等方面柴油机有着原理性的优势。企业应该加紧研发,生产节油、节能、环保性好、噪音低的柴油车。
3.排量小型化
随着汽车需求发展迅速、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政策引导和高油价时代的来临,目前,石油资源缺乏,乘用车小型化趋势不可阻挡。
4.国际化趋势增强
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将会迅速增强,国际上大的汽车跨国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进入中国,国内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乘用车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落差迅速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