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社会问题
调查机构: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调查
报告内容:
2007年两会,民生问题被提到相当高度,无论从代表们的提案,还是从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能看到这一点。以百姓之眼看当前热议的四大民生问题:社保、就业、医疗、教育,看出了百姓的忧虑、疑惑和盼望。
忧:社保基金安全吗?
零点公司关于居民生活质量的历年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6年期间,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一直在低幅平稳增长,表明尽管当前社保制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公众对于政府在社保领域的工作进步给予了肯定,他们承认自己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在逐年地进步提升。
2006年的调查还发现,“社会保障”取代蝉联五届关注榜榜首的“下岗就业”,首次成为城市居民第一关注焦点。这一方面是社保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的反应,另一方面表明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案对于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他们开始关注以前从未关注过的社报基金的安全问题。
从当前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界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设计理念(更加注重公平)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我们都能看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理念和发展取向在不断调整和逐步完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取向,在大的方针政策确定并得到拥护的时候,如何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如何从制度层面、法律法规层面甚至是民众监督层面着手,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是社保制度建设和社保体系建设的必要前提,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最终将沦为虚化。
尽管审计署郑重承诺:社保基金将是永远的审计重点。但是,由于社保基金是千千万万老百姓未来的“保命钱”,更何况社保基金违规操作已有先例,百姓忧虑:解决我们后顾之忧的社保基金的安全能有保障吗?
疑:《就业促进法草案》能真的促进就业吗?
零点公司的调查表明:2001-2005年间,下岗就业问题连续五年蝉联受关注度首位,2005和2006年的调查还发现,城镇失业者开始出现低龄化和高学历化趋势。在2006年的调查中,17.5%受访家庭中存在失业人口,这其中18.6%家庭存在多人同时失业现象。在调查涉及到的失业人口中,35岁以下者占38.1%,36-45岁者占33.5%,大专以上学历者占4.9%,高中/中专/技校学历者占46.5%。
在就业供需总量矛盾突出(年度就业岗位缺口1300万左右)的大背景下,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结构性错置(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市场化应对能力薄弱(所输出的人才并非市场所急需人才)以及社会中大量存有的狭隘就业观(重白领轻蓝领)等因素所导致的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六次会议上,《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该草案提出了就业预警制度、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就业服务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以及禁止和惩处就业歧视等。《就业促进法草案》明确规定解决和促进就业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对于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剂定心丸。但如何才能使草案中各种提议真正落实,还有很大的工作难度。禁止和惩处就业歧视是必需的,但如何界定就业歧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所需要的财政投入如何落实?民生之源在就业,就业之源在创业(创造就业机会),创业环境如何优化?就业促进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如何考核地方政府履行该项职责的程度?又如何最终使“就业促进”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行动内驱力?
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一部促进就业的法律将更多的只是政府的姿态,而不能真正激活就业这一民生之源,百姓疑问:一部《就业促进法草案》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就业?
惑:858亿元,能解除多少“上大学还有用吗”的困惑?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教育乱收费已连续六年位居价格违法举报首位。根据零点2005年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我国城乡贫困人口中,四至五成的人主要是由于“因学至贫”,农村家庭单个子女的教育花费达到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也均在1/4左右。扩招加上高收费、乱收费,不少人揣测高校该挣了多少钱。但是,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高校负债却是来自教育部门代表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据统计,目前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就已经达到了360亿元。
教育领域其实有着两个“有趣”的矛盾:其一,家长们喊收费高,大学校长们说没钱;其二:大学生喊就业难,用人单位说招不到合适人才。只是由于人多声响,家长和大学生们的声音湮没了校长们和用人单位的声音,才使得这两个矛盾并没有被公众充分意识到。
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智慧而有远见父母乐于投资的领域之一,也曾经一直是高回报率(物质、地位、声望、荣誉等)的投资领域之一。但是,越来越高的教育成本,加上低迷的大学生就业率,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质疑这项投资的投入收益比。当社会和媒体开始发出“上大学还有用吗?”这种声音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感到悲哀?根据专家们的分析,教育成本越来越高的原因无非是:财政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办学思想不对、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方向不明等等,再加上某些个人的腐朽腐败行为。2007年,尽管政府承诺了858亿的教育支出,但是,教育体制改革决不是光花钱就能办好的事情,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和前景依然不明朗之时,858亿元的教育投入,能解除我们多少“上大学还有用吗”的困惑?
盼:312亿元,能真的让我们看病少花钱!
医疗问题严重下拉民众生活质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医疗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费用上涨幅度高于收入增长幅度。零点2006年的调查显示:尽管对于医院看病流程设置有所不满,城乡居民对于医院的总体服务水平、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态度还是基本肯定的,而对于医院的收费标准问题,则普遍表示不满意。在本次调查的3780名城乡居民中,12.2%者表示在2005年9月~2006年9月这一年期间,自己或家人曾经因为费用问题,在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没有去;另有6.5%者表示曾经因为费用问题,在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没有去。在这部分因费用问题放弃求医、放弃住院治疗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没有统筹性医疗保险。
现行医疗体制弊端重重,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从上到下一致公认的。关键是:要改成什么样?如何改?医改的复杂性也是不争的事实,医疗投入的不足和不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医患关系、医药关系、医院私有化与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社区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机构监管、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性等等,无不是棘手难题。理论探讨、制度建设是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事情,对于老百姓而言,医改的千头万绪,最终都会回归至“看病就医,如何付费”这一最核心的问题上来。
2005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交医改“基本不成功”报告。有人说,2006年是中国医疗改革的“反思、争议、探索、彷徨、期待”之年。目前,卫生部承认“全民医保”是医改大方向,但同时表示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难度。百姓也许并不奢盼看病不花钱,他们只是希望能少花钱、花得起钱。2007年,政府为百姓就医承诺了312亿元的财政投入,百姓期待:政府的财政投入真的能让我们看病少花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