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Korea
首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邮 箱 论 坛
3see首页 > 免费报告 > 综合
公共服务的服务含量待提高
报告出处:零点数据  发布日期:2006-12-20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社会问题
调查机构:零点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数据

报告内容:

  衣食住行、水电气暖、教育、治安、交通、医疗、社保……,就是这些几乎每天生活中都离不开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而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提供,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第一次将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满意程度的发言权交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手里,创新性地从普通公众的感受出发,以量化评估的方式来展现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

  该指数于2006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公共服务评价国际研讨会上正式发布,结果显示,我国当前公共服务指数总体得分为63.16分,这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的公共服务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良好的成果,但和全面而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相比,仍处于较低层次,并且暴露出“保障型公共产品总量短缺(如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文体娱等高层次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公共产品硬件供给不足”,“公共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几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在医疗、社会保障、文体娱等方面的潜在公共需求已经开始转化为现实需要,急待妥善解决。

  在该指数中,我国各项公共服务指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基础教育76.13分、公共交通71.95分、医疗卫生67.48分、公共安全67.31分、公共事业66.46分、环卫治理63.56分、农业生产服务57.99分、就业服务45.82分、社会保障43.89分。

  发现一: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保障型公共服务是短板

  本次调查发现,保障型公共服务(社保、就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公平性严重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和调节器的功能。其中,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层次低,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网功能;信息不通、培训不足、就业机会少是就业服务的主要瓶颈;警察和安全提示可见度低是影响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覆盖率令人担忧:全国超过一半的居民(50.2%)表示没有享受到任何社会福利保障,而且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严重(61.2%)。作为国家规定的最基本两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非常窄(18.1%和23.1%)。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网络层次单一,缺乏全面和系统性,往往有了这一项就无暇“顾及”其它几项。如果算上个人购买的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这四类社会保障中,只有1%的人被纳入到四类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就业服务体系中,技能、信息、培训和政策环境是支撑良好的人才市场的四大支柱。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服务信息不通、培训不足和工作机会少,是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三地共存的困难,成为阻碍当前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和主要障碍。

  西方社会研究发现,较高的警察可见度(VisibilityofPolice)与迅速反应始终被看作是当代警察策略的两大支柱,一定程度上,警察可见度愈高,对犯罪者越有吓阻的作用,从而降低犯罪率的发生。本次调查中,四成以上的人(44.4%)根本见不到任何治安巡逻人员(包括巡警、社区警察、保安巡逻人员等),35%的人见不到任何“公安机关的安全提示”,这两项指标较低的得分(47.7分和53.28分)成为影响警务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发现二:我国社会正在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群众的文体娱等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值得关注

  同期的《2006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中显示,“业余娱乐生活”的指标对于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2006年文化娱乐生活因素首次超过经济收入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乡居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对于精神文明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本次调查中公共图书馆、影院/音乐厅/剧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设施均未达到及格水平(40.86分、50.87分、51.62分),人们普遍认为当地提供的可供利用的相关资源缺乏(51%)。该结果凸现,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体娱服务需求,我国文体娱乐设施和资源还远远不够,仍处于大量短缺状态。

  发现三:混合型公共服务满意度较高,但价格问题成众矢之的

  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分为纯粹和混合型公共产品,对于水电气暖等资源性产品,在公共供给的基础上,采取公共供给和收费相结合的办法,以有利于公共资源的高效率和合理的配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电、燃气供应、邮政服务、公共交通都引入了私营机构,参与服务,公用事业逐渐市场化。

  在本次调查中,燃气供应的充足与稳定水平最高(91.93分),电力和自来水的缴费方便性也打了83.89分和82.07分。虽然服务人员的专业性略低,但已收到了良好的评价。这些都显示出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应的效率优势。

  但同时这些公共服务又面临着谁为他们长期投入和价格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定期检修”和“价格合理性”的得分较低,成为影响整体满意度的抑制因素,其中燃气价格问题尤其突出(54.7分,38.6分)。

  发现四:农村公共服务缺位明显,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保障型、发展型公共服务上

  我国公共服务在城市(68.62)——小城镇(64.79)——农村(60.72)之间拉开差距,城市在绝大多数公共服务指标上领先,而农村地区则明显落后。具体来看,公共服务水平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保障型、发展型公共产品或服务上,呈现为农村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匮乏、社会保障缺口大且城乡发展失衡、农村地区“就业服务”不到位和农业科技服务严重不足几大差距。

  首先,农村地区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体娱乐设施和资源的建设处于大量缺失状态。农村在公共图书馆、影院/音乐厅/剧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设施几个方面(24.89分、42.08分和41.65分),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由此可以想象,几乎一片空白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带给农村居民的是更为单调而乏味的业余生活,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保障缺口大且城乡发展失衡。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73%的人都至少拥有一项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和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最主要的两项(覆盖率分别30%和40.48%);而农村地区的情况则更令人担忧,高达61.15%的人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或保障,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仅为13.06%和1.93%。

  再次,就业服务信息不通、培训不足和工作机会少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29.25分、31.39分和44.55分)。66.6%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的根本没有任何职业介绍的机构或场所,60.7%的人表示当地的各种招聘会不太多或根本没有,65%的人认为当地的就业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非常不够(不太多或根本没有)。

  最后,农业科技服务,如介绍生产或饲养技术、经验交流、培训等严重不足(40.3分),尤其对农业生产服务的最主要需求群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务工人员和无业人员(58.02分,57.06分和54.52分),在科技交流和辅导等服务上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农村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严重缺乏,研发出来的农业新技术不能够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缺乏,致使农民在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发现五:公共服务平等享用性体现不足,低收入、农村居民在经济弱势的同时,公共权益也受损,“国”字单位职工和白领群体享有更优公共服务资源

  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公平保障原则,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公平享用,在各个阶层居民中的分配达到公平状态是重要基础。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白领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获得的公共利益整体优势明显,而蓝领务工和下岗无业人员较低,农业劳动者和农村务工群体更是“公共服务”中的弱势群体,处于服务水平的最底端。群体之间差异最大的指标集中在针对性较强的“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和“公共安全”和“公用事业”、“医疗卫生”这类有价格因素参与的混合公共产品上。

  具体来看,蓝领务工人员、下岗无业人员、农村中的农业劳动者、农村务工人员这类中低收入群体分别有23.9%、49.3%、68.6%和61.6%的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成为全国中最没有保障感的弱势群体。而在就业市场上最迫切需要就业服务的城市中蓝领务工人员、下岗无业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农村务工人员、无业人员,往往得不到通畅的就业信息交流,缺乏面向他们的就业交流场所,职业培训更少。就业服务的缺失造成这五类人群往往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更增加就业压力和紧张,形成了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发现六:低收入弱势群体对保障型公共服务需求强烈,而中高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向小康型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家庭收入这一经济因素对人们的公共需求特征有一定的影响,在城镇地区,城镇低收入弱势群体对治安、社保和就业服务这类保障型的公共需求更为强烈,也是当前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困难;而高收入群体对于水电气暖、公交车、出租车服务等混合型公共服务要求更高。与此相似,农村高收入群体对文体娱乐等高层次文化需求公共服务、中小学设施和水电气等混合型公共服务有更高需求;而中低收入群体更关注社保、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大程度地满足。

  我国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新时期的重点任务。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国公共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在某些领域的服务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和全面而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研究人员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将是我国公共服务加强建设、弥补不足、走向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以及相关公共部门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以服务型政府为责任和义务,为老百姓生产和提供更为充足而又有效的公共服务。

  注:该项调查于2006年第一季度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针对中国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本次调查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8个城市以及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共4128名16-60岁常住居民。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2.98%。

返回】   【关闭】             
   
相关链接
 - 平安社会还盼警务人员经常见
 - 社会保障,伞够大吗?
 - 公用事业:还不是高水平商业服务
 - 省长也要更透明
 - 中国公众对美好感大幅提升
 
免费报告站内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4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蓝宏智业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10012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